本报讯(特约记者 袁开建 通讯员 王晓荣)近日,在戴南镇茅山社区的街巷里,三位身着红色志愿服务马甲的老党员格外醒目。他们手挎便携提袋,袋中装着记录民情的纸笔与清理杂物的小铁锹,脚步不停穿梭于社区各处,细致排查问题、倾听群众诉求,用行动诠释着老党员的担当。
这支党员志愿服务小队的组建,源于茅山社区党总支对基层治理的深耕细作。社区党总支书记胥正平介绍,为更精准地收集民情、回应民意,去年8月,社区牵头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常态化社区巡查工作。消息一出,社区老党员冯夏余、赵前进、姚庚银等便主动请缨,组成了这支充满“银发力量”的志愿服务小队。
一年多来,小队始终坚持每月定期巡访3次,走遍社区的每个角落。从基层治理的细微疏漏,到邻里间的矛盾纠纷,再到环境卫生的薄弱环节,只要发现问题,他们都会第一时间记录并反馈给社区,由社区统筹优先处置。截至目前,小队已累计上报各类民情线索超百条,社区对所有线索逐一汇总建档,其中近90%已完成处置并向群众反馈,剩余线索正协调相关部门推进解决。
“身为老党员,能为社区治理出份力,我们心里踏实。”曾担任社区干部的冯夏余,总结出一套务实高效的工作方法。他提出要做到“六点”:多跑居民小区、多听社情民意、多宣政策法规、多护治安环保、优化矛盾化解方法、提速突发事件处置;还提炼出“三勤三见”工作要点——腿勤、嘴勤、手勤,见人、见事、见实效。这套“接地气”的工作法,让小队成为社区倾听民声、化解民忧的“前哨站”。“老百姓的口碑,才是最实在的认可。社区及时回应诉求、解决难题,不仅暖了民心,更让基层治理水平迈上新台阶。”冯夏余感慨道。
退休教师赵前进是小队里的“记录员”,巡访中,拍照、记录、反馈是他的核心工作。一年时间里,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已密密麻麻写满大半,上面详细记载着环境卫生整治、危房危墙排查、文明宣传推进、绿化及道路修复等各类民生问题。“每条线索都马虎不得,无论是我们主动发现的,还是群众沿途反映的,都会先到现场核实情况,确保信息准确。”赵前进说,每次巡访结束,小队都会第一时间与社区对接,把梳理好的问题清单移交,推动后续处置高效落地。
为保障民情线索“件件有回音”,社区专门安排专人负责线索的记录、整理与建档,每条信息都标注清楚时间、地点、具体情况,配上现场照片与文字说明,形成完整的台账。胥正平翻看着台账介绍:“我们会在每条线索后注明处置进度,打红勾的是已办结的,暂时不具备条件的会标注‘暂缓’,需要跨部门协作的则启动协调机制,确保不遗漏一件民生事。”
更令人动容的是,这支小队始终坚持“零报酬”服务。遇到“局部地面除草”这类小问题,老党员们便用自带的工具当场清理;赵前进还自掏腰包购买颜料和画笔,将万金广场上褪色的宣传字迹重新描红,让广场面貌焕然一新。“老党员们的无私奉献,不仅感动着社区居民,更给我们年轻党员树立了榜样,发挥了‘传帮带’的重要作用。他们以‘过来人’的视角,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助力我们把服务做得更贴心、更到位。”胥正平说。
交流结束后,胥正平带领社区干部与党员志愿者,一同前往万金广场开展义务劳动。现场,身穿蓝色网格员马甲的社区干部与身着红色志愿服务马甲的志愿者们分工协作,手持扫把、火钳,认真捡拾广场周边的白色垃圾、食品包装袋,细致清扫沿河道路,用汗水为社区“梳妆”。“国庆、中秋双节临近,万金广场是社区的‘门户’,也是群众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我们要把这里精心‘扮靓’,以整洁优美的环境迎接各地宾朋,让大家度过一个舒心的假期。”胥正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