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居明峰 杨俊 全媒体记者 冯兆宽)8月,暑气未消,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效能管理中心内也是一派忙碌。一面电子大屏正实时滚动着数据,红色光点标记着职业打假高发区域,蓝色曲线则展示着投诉量的动态变化,10432件——这是2025年截至8月底的食品投诉举报总量。
“叮!”系统突然弹出警报,12345平台传来8条投诉工单,内容均指向乡镇面包店“未标注生产日期”,索赔1000元的诉求如出一辙。执法人员轻点鼠标,基于AI大模型的智能系统瞬间锁定:同一投诉人、模板化表述、高频次举报——典型职业打假特征。三分钟后,周庄、沈伦、戴南三地分局同步收到处置指令,共享数据让执法尺度丝毫不差。
这样的高效处置,在我市已成为常态。作为食品大市,这里曾深陷职业打假漩涡。投诉量从2022年的7682件飙升至2024年的14452件,行政复议案件中超95%源于职业索赔。某食品调味厂负责人回忆起去年的遭遇仍心有余悸:“有人说我们香叶袋里有异物,张口就要十倍赔偿。”
破局之策,藏在一套自主研发的智能系统里。为治理这一乱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自主研发了一套食品领域职业恶意索赔智能鉴别处置系统,构建了“数据归集—智能分析—决策支持—闭环管理”的创新体制。
在数据归集中心,12345平台文字、书式投诉举报件正被AI快速“消化”。通过NLP技术清洗后,“模板化投诉”“高频次举报”等9大特征被自动标注,像给职业打假人画了幅“全息画像”,让藏身幕后的职业索赔者无所遁形。
分类处置环节更显智慧。执法人员先将投诉分分类为标签、质量等10大类,再由AI细化违规情形,系统会自动弹出对应法规条款,甚至附上类似案例的处置结果。“以前处理投诉,得翻厚厚的法规汇编,现在鼠标一点,处置建议全出来了。”周庄分局执法人员展示着系统生成的标准化文书,“同案同处不再是口号。”
成效已悄然显现。2025年以来,我市56家企业因系统的柔性执法提示,避免了“小错大罚”,行政复议维持率稳步提升,133份不予立案决定筑牢企业防护网。在最近一次企业走访中,那家曾被索赔的调味厂正忙着整改包装,负责人举着新设计的农产品标签说道:“现在敢跟恶意索赔叫板了,这底气是监管部门给的。”
如今的治理已从“单打独斗”转向“系统共治”。拟作出的行政处罚信息与省、市“三张清单”智能比对,让自由裁量更加规范。2015家重点企业纳入风险预警库,小额纠纷可自行和解。行政复议机关通过共享数据库,直接不予受理的职业打假人提起的行政复议已达85件。街头巷尾的电子屏幕上,理性维权的公益广告循环播放,法治营商的观念正悄然生根。
从被动应付到主动作为,“单打独斗”到“系统共治”,我市用科技为食品领域职业打假治理装上“智慧安全阀”。当系统大屏上的红色预警光点逐渐减少,企业经营者的眉头渐渐舒展,我市作为食品大市也在朝着更清朗的市场环境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