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特约记者 袁开建)麦收刚刚结束,又逢梅雨时节,碎秸秆、水浮莲往往在这个时候容易污染河流。走进戴南镇刘纪村,映入眼帘的却是大小河流依旧水清岸美的景象。
“水环境状况往往能体现一个村的管理水平。”村党总支书记章正托说,全村21条河道被划分为三个区域,实施网格化管理,由分工村干部担任网格长定期巡查。同时,3艘人工保洁船和1艘机械保洁船保持正常作业,对河道内的垃圾、杂物等进行常态化清理。“对环境进行阶段性整治很有必要,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才是治本之策。”章正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在村庄南侧,一个垃圾分类亭下的四个垃圾桶引起了前来督查该村环境整治的戴南镇机关党总支副书记杜爱平的注意。与其他地方脏兮兮的垃圾桶不同,这里的垃圾桶干净整洁,俨然成为一处“微景点”。他随即用手机拍照,并分享到工作群里。漫步在刘纪村的大街小巷,地上几乎看不到垃圾,所有垃圾桶都洁净如新。
“美丽乡村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必须从每一个细节抓管理。比如垃圾桶,每天冲洗、消毒是保洁员的工作责任。”章正托用简洁的话语,道出了对“复杂问题”的见解。村庄巷道之所以如此整洁,得益于全村投放的90多只垃圾桶,12名保洁员按责任区每日打扫,还有4辆电动环卫车巡回作业。
为何村庄里看不到杂物乱堆乱放?原来,所有空地都进行了绿化美化,摇身一变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小景点。村里还因地制宜打造了10处绿色景点,对3条进村道路进行绿化,建设了5处健身场所、1处休闲憩园,并安装了200多盏LED路灯。
刘纪村历史悠久,民居曾一度斑驳破旧。在创建江苏省新农村建设先进村时,村里在一条巷道的墙壁上绘制了10多幅乡村振兴主题的农民画。朱志凤老奶奶笑着说:“我们生活在这如诗如画的环境里,肯定能活到100岁!”
前不久,大风将树叶、纸屑吹到巷道里,华川珍老奶奶便拿起扫帚,清扫自家门口及附近的垃圾,并倒入垃圾桶。“只有大家都把家门口打扫干净,整个巷道才能整洁。有时候邻居去走亲戚,我就顺手帮他们扫一下,墙画上都写着邻里互助。”老奶奶用朴实的话语,诠释了简单的道理。
刘纪村有320多户人家在全国各大中城市经商,每逢节日回乡,停车成了一大难题。在环境整治过程中,村里利用废弃土地建成4个生态停车场,提供200多个停车位。在村中心停车场一侧,还安装了健身器材。考虑到原水泥方格路面雨天易打滑,村里将其更换为人工草坪,这里也成了村民休闲的好去处。
村西大河边,一个“微景点群”拔地而起,尊老敬老宣传栏、垃圾分类“彩色垃圾桶”、环境卫生宣传栏等错落有致。常有老人端着早饭碗,站在画前谈论谁家子女最孝顺。
刘西自然村曾有一块废弃地,一度沦为“垃圾集散地”。在创建江苏省生态文明示范村时,村里在此打造了一处绿色“微景点”,与挂着红灯笼的小桥相映成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有全局观念,不能局限于村庄建设。在参与创建兴化市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村党总支引导全村80多家民营企业打造绿色工厂,建设美化环境的“微景点”。
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关键在于两个环节:一是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全村476名志愿者中,有50多名是党员和团员,他们平时积极参与各类活动;二是切实为村民解决实际问题。近年来,刘纪村新建2500余米通村公路、3座通村大桥,全面完成村庄巷道硬质化浇筑,对主要河道进行硬质化驳岸,安装180盏LED路灯。此外,还兴建了两处总面积达600余平方米的阳光宴会厅,方便村民举办红白喜事;建起“百姓大舞台”和固定电影放映点。
凭借出色的建设成果,刘纪村荣获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新农村建设先进村、江苏省水美乡村、江苏省老年友好型社区、江苏省生态文明示范村等13项荣誉。而章正托表示:“荣誉只代表过去,我们将继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