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暮春时节,走进大邹镇吉耿村,田间的小麦郁郁葱葱,焕发着勃勃生机;清澈的村庄河道,映衬着岸边的白墙黛瓦,古朴恬静;文化广场上,村民的欢声笑语在回荡,诉说着秀美乡村的幸福生活……
水是村庄的“眼睛”,曾经的吉耿村东北庄台,一条长150米的“臭夹沟”横亘其间。通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村庄打响环境整治攻坚战,拆除违建、疏浚河道、引入活水,将昔日的卫生死角改建为集休闲、健身、议事于一体的“夹沟河广场”。如今,河道边垂柳依依、路面整洁,太阳能路灯点缀其间,成为村民茶余饭后休闲的好去处。通过村民议事会决议建设的“百姓议事桥”,不仅连通了两岸交通,更成为基层民主治理的“新地标”,村民在桥上议发展、话家常,“小事不出村,共治零距离”。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吉耿村依托村农家书屋,积极开展全民阅读推广活动,打造“耕读文化”品牌,建设“书香乡村”;通过“村支书微宣讲”“葡萄架下话共富”等特色活动,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乡村振兴政策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农家话”,让理论宣讲接地气、入人心。同时,积极开展“十星文明户”“五好家庭”评选,崇文尚教、睦邻友善的乡风蔚然成风。
为激发村民参与村庄建设热情,吉耿村扎实推行“积分制”管理模式,将人居环境整治、家风建设等纳入考评体系。村民通过清理庭院、参与公益活动等积累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或服务,引导村民由让“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2024年,吉耿村获评江苏省第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吉耿村积极构建“粮食稳产、水产提质、果蔬增效”的现代农业产业矩阵,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翠嫂粮食种植家庭农场通过“全程机械化管理”模式流转土地800亩种植优质粳稻,带动15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户均年增收2.8万元;义祥水产品养殖家庭农场运用物联网监测系统,精准调控水质、精准投喂,养殖精品大闸蟹,亩均效益突破1.8万元,吸纳周边村民20人从事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相关工作,同时蟹塘尾水治理试点项目的实施,既保护了水环境,又提升了养殖效益;吉磊果蔬家庭农场流转土地240亩建成精品果园,培育水蜜桃、翠冠梨、阳光玫瑰葡萄等品种,通过“线上直播+线下体验”实现年销售额200万元。
当前,依托上官河、兴盐界河的生态优势,吉耿村正谋划发展生态旅游,让绿水青山成为村民的“金山银山”。
(通讯员 徐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