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水名城 历史古韵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成果硕果累累





□全媒体记者 陈荣香 通讯员 邵日胜
近日,江苏省政府公布的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我市共5处,我市之多位于县(市)级之首。它们分别是:蒋庄遗址、郑板桥故居、兴化东岳庙大殿、万盛桥和赵海仙洋楼。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负责人说:“我市原有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后,我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增至到14处”。他还告诉记者:“在申报的过程中,我们组织开展测绘、调查研究、价值挖掘、资料搜集、采访地方史专家等,取得的这些成绩都离不开各级领导和各单位部门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郭宝康等专家老师在价值提炼、资料搜集等方面的鼎力相助。”我们依照这新近公布的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去了解它们的地理位置、街貌、重点古建,以及有价值的历史细节。
蒋庄古遗址
蒋庄遗址位于我市张郭镇蒋庄村东约500米的泰东河西岸,张广路东侧。属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类型。已经探明的遗址核心区域规模2万多平方米,呈中部高、四周渐低的台形,良渚文化堆积平均厚度2米左右,遗迹现象丰富。2011年10月—2015年12月,因泰东河水利拓宽工程需要,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及后续的主动性发掘。总共发掘面积3500平方米,揭露良渚文化聚落一处,清理良渚文化时期墓葬280余座、房址8座、灰坑100余座以及水井、灰沟等遗迹。出土玉、石、陶、骨器等不同材质遗物近1200件。
蒋庄遗址是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大型良渚文化聚落,突破了以往学术界认为良渚文化分布范围北不过长江的传统观点,为全面、深入研究良渚文明与良渚社会提供了新资料,填补了长江以北地区良渚文化考古发现的空白。其良渚墓地丰富多样的葬制葬俗、保存完好的人骨与葬具、高规格的随葬玉器、地方特色浓重的随葬陶器等,为研究良渚文化的埋葬习俗、人种属性与社会结构新添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此外该遗址的发掘对于构建江淮东部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良渚文化与本地土著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1月12日,兴化蒋庄遗址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年度六大考古新发现。2016年5月16日,兴化蒋庄遗址入选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郑板桥故居
郑板桥故居位于市区东城湾板桥街1号,座北朝南,占地面积225平方米,建筑面积152平方米,由门楼、堂屋、厦屋、书斋等组成,有天井两方,厨房为修缮时新建。清代建筑,青砖黛瓦。
郑板桥出生、童年时期及晚年归里后,都居住于此。1983年,郑氏后裔居此,颓败失修。兴化县人民政府实施产权置换,收归国有。同年,实施修缮,并按历史原貌还原陈展,对外开放。2003年旧城改造时,于故居西侧筑“拥绿园”一座。郑板桥故居于1986年公布为兴化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对外开放。郑板桥故居的门楼立于东南角,面南。外嵌赵朴初手书“郑板桥故居”石额,内悬刘海粟先生手书“郑燮故居”匾额,石鼓石阶,照壁上镌砖雕“福”字。
二门东向,入门见大天井一方。其北有朝南堂屋三间,即所谓“郑家大堂屋”。石阶之上,雕花格扇,中为客厅,两侧为卧室。大天井南侧为北向厦屋三间,中有砖额,为郑板桥自书“聊避风雨”。东一间为卧室,余二间为郑板桥祖、父设塾施教处。大天井西侧为厨房,东侧有景门与书斋相通。书斋一间,南为小天井。院内竹影兰香。建筑物皆为青砖黛瓦、硬山结构,小巧紧凑。大天井西侧有便门与拥绿园相通。
东岳庙古建筑
兴化东岳庙位于兴化城内东大街,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局部建筑(四圣观)建于元至正年间,占地面积5005.7平方米,建筑面积2839.6平方米,为道教活动场所。该庙大殿由前后两殿组成,前殿为硬山顶,七檩,前有轩;后部整体建于须弥座地坪上,垂檐歇山顶,殿身高耸,庄严宏大。前殿与后殿之间为卷棚,连为一体。斗拱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东岳庙前一对明代以前的石狮,见证了东岳庙历史的沧桑。此外,2009年复建有山门殿、十殿阎罗殿、吕祖坛、慈航殿、文昌阁、祖师坛、四圣观、斗姥宫、财神殿、长生院等。
东岳庙在苏北里下河及沿海地区享有盛名,明代道教内丹东派之祖、学者陆西星和“状元宰相”李春芳均曾在此活动。因此,东岳庙为研究明清宗教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清代古桥 万盛桥
据记载,万盛桥,位于我市荻垛镇镇区,始建于清代道光五年(1825)。桥长24米,宽1.35米,石质,东西向。桥面用3组计9块长石板铺就,每块石板长5米,宽0.34米。四架桥桩由八根高达5米的粗壮石柱组成,两两呈八字形插入河床,河床底端有厚重的石础以榫卯承接。桥板侧面正中镌三个圆形图案,圈中有繁体“萬盛橋”三个阳刻文字,从右往左刻写;河心东南桥桩石柱上竖镌“大清道光五年六月董萬盛立”,河心西南桥桩石柱上竖刻“一九七0年建”;桥西北侧面镌有警示语“禁止石磙上桥”六个大字。
董万盛(1777—1841),清代兴化荻垛人,一生乐善好施,曾于祠堂立家教碑(今存)。道光五年初建时,桥的一端名“柴咀”,另一端为农田。未几,沿桥堍筑石板路,逐渐成为街市,最终成古镇雏形。
荻垛万盛桥是清代中后期兴化农耕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荻垛由农业村庄向商贸集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桥梁建筑科学价值。
万盛桥作为一种历史见证和历史遗存被完整地保留下来,1904年、1964年、1970年都作过原址维修。2008年,乡政府在进行集镇整治规划时,决定以桥为中心,整治出一条美丽的风光带,2009年,兴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赵海仙洋楼
赵海仙洋楼位于我市东城外家舒巷16号。周边为明清时代古民居建筑群,青砖黛瓦,深宅小院,静幽窄巷,自然和谐,地理环境优越。洋楼由扬州大盐商出资,江都木行主献料,宁波匠人承建,旨在报答治病救命之恩,建后赠与赵海仙。宅主人赵海仙为清代名医、兴化医派的代表人物,其三代行医于此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科学艺术价值。
历史价值:清代后期,大江南北出现了两大中医流派,即江南地区的“孟河医派”和江淮东部地区的“兴化医派”。“兴化医派”遵经而不泥古,用药以“轻、巧、灵活”见称,遇疑难杂症能别出机杼,享誉江淮之间。其中又以魏、赵及其后人为主体骨干。“盂园”即为赵姓三代名医赵术堂(双湖)、赵春普(小湖)和赵履鳌(海仙)的问诊施药所在。赵海仙祖父赵术堂,号双湖,“工医术,名动远迩”,且医德高尚,“窭人就医必赠良药,阖邑称长者”并“著有《医学指归》二卷”(咸丰《兴化县志》)。赵海仙父亲赵春普,号小湖,曾入贡太学,然锐意从医,秉承父教,精研内经,为一方名医。
盂园正北为三层二十八间洋楼,是赵海仙故居的核心与标志建筑,洋楼坐北朝南,廊道与南书房、方亭连通,竭山瓦顶砖木结构,仿罗马建筑风格。十二根整木立柱由下至上,从一楼至三楼,一贯到顶,方圆千里绝无第二,甚是气派。其木构架、砖墙部分装修为传统做法,屋面檐口、室内天棚和二三层木门窗均为西式。百叶窗、弧形线条等西式构造在东方文明之中,显得更加富有韵味,引人注目。洋楼内最特殊的就是壁炉,下面是西洋式,上面按照中式梳妆台格式兴建,堪称绝妙之作,鲜有出其右者,这种布局在中国建筑史上实属罕见。